如果格局决定了人生,那么到底什么决定了格局?

2018年8月6日   点击人次: 258   



我们已经看得太多关于“格局决定人生”的道理,一个人的格局真的对我们影响甚大。可是究竟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格局?是眼光?是能力?如果格局一早已经形成,有什么方法可以突破人生格局的限制?


这篇文章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。尽管基于现实,格局可能从我们出生那刻就被划定,人生依然能在下半场出现逆转,全凭你能不能打破格局。



- 1 -

你的天花板

只是别人的起点


年前参加了单位的面试。


来的许多都是名校应届生,从清北、人大到北航,甚至还有个别复旦、南大的学生过来面试。


这些学生能本科考入这些名校,基本也都是同龄人中的学霸级别了。


然后,按照我们单位的尿性,进入面试的大部分除了成绩好,还得是 “学生干部” “党员” “文笔好”…… 所以看简历,全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,平均年龄大概也就二十二三岁。


在这群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人里,居然还有一个更突出的。


一个北大的年轻人,刚 20 岁不到,上学时要么年龄小,要么跳过级。


简历上看着非常清秀帅气,成绩也好的不得了,年年国家奖学金,大学期间发了核心,还是学生会主席,业余还要搞搞篮球队、话剧什么的。


大概就是德智体美全方位无死角发展吧,所以特别留意了下。


到了面试的时候,谈吐、气质、回答问题都无可挑剔,关键是非常从容大度,一副见惯大世面的样子,其表现给所有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

我们一个 HR 在现场悄声跟我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评价:


第一次为自己单位感到自卑,怕留不住这么优秀的人才,他就该直接去外交部当发言人的。


HR 一语成谶。


这个人最后没有来我们单位,因为对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而言,所追求的已经不是简单的 “工资有多高”“有没有北京户口”“工作稳不稳定” 之类的了……


他们想要的,是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,是天花板足够高,是展现人生抱负、实现人生价值。


招聘结束后,一个在现场主持面试的高管说了一句话:


从他一开口,我就知道我们单位最多也就是他的一个起点。



- 2 -

社会的真相是

越优秀的往往越优秀


如果我只是不断去强调渲染这群年轻人有多优秀,那大概也就跟 “你见过最土豪的行为是什么” “你身边的富二代任性到什么程度” 一样,除了炫耀,毫无意义。


我真正想说的,是一个这几年越来越明显的现象。


我在现场的时候,曾经无聊地把所有面试学生的简历翻了个遍,再对比了下他们的表现,发现这些名校毕业、表现优秀的年轻人,大部分家境都很好。他们的父母许多是省市公务员,是国企经理、学校教师,是公安局局长……


当然,也有不多的几个学生,老家在农村,父母都是务农,属于特别努力考上名校的 “金凤凰”,虽然各方面也都很优秀,但对比来看,却会明显发现在情商、气质形象和眼界谈吐上的差距。


而那个表现最突出的年轻人,父亲是某省正厅级干部,母亲是大银行会计。


那天面试的人大概有好几十人,样本数并不算多,但趋势之明显,已足够让人震惊。


更令人震惊的是,早几年我进入单位时,同一批的还有不少家境不怎么样的,但这几年单位面试招人选人,家境好、学校好、自身优异的学生却越来越多。


这批人都是 90 后,正是经历了 80 年代改革初期的动荡,到 90 年代社会逐渐稳定后出生。


我们小时候,都看过比尔盖茨白手起家、爱因斯坦幼时白痴之类的鸡汤故事,但越大才越发现这个社会残酷的真相 —— 越有钱的往往越有钱,越优秀的往往越优秀。


马云的儿子在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,柳传志的女儿从哈佛毕业先入高盛、然后执掌滴滴,即使任正非那只能考上专科的女儿(关于他女儿的学历,现在很难查出来,但如果早期就关注华为的话,应该是知道的),现在也是华为的 CFO。至于王思聪……



- 3 -

贫困且优秀的大学生

越来越少了


上面这个现象,我最早在知乎分享过,那时候还是 2016 年初。


这几年,我并不是每年都去现场参与面试,但每次去,只要我去翻翻简历,就会发现进入面试的优秀大学生里,家庭条件差的人越来越少,近乎绝迹。


我想起,2010 年前后网上还有人讨论 “寒门再难出贵子”,2013 年,人民日报都还在报道 “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”,但再后来,关于这方面的新闻和报道却越来越少了。


现在我才知道,报道少了,并不是因为这样的事越来越少了,而是,已经明显到不是新闻了。


2017 年的时候,北京的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,说了一段石破天惊的话:


“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,你像我这种,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 (孩子),衣食无忧,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,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,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,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,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,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。”


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,通俗来讲,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。


从农村出来的刘强东,发迹以后,曾经给自己的母校人大捐了一大笔钱。


然后发现,其中的助学金根本没人领。


因为太少有人大的 “优秀贫困大学生”,符合刘强东制定的“困难标准” 了。


这种贫困优秀大学生越来越少的现象,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被当成是 “阶层固化” 的证据来讨论。


但可惜,这并不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关键。



- 4 -

那些家境优越,又很优秀的人

工作以后表现怎么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