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忙到忽视父母的人,最后怎么样了?

2018年12月3日   点击人次: 124   


父母身体问题爆发

拖住儿女发展后腿

 

曾经有个朋友,销售出身,29岁就曾在外企取得了骄人的销售业绩,年入过百万,买得起豪庭别墅。然而,就在他即将要升任公司销售总经理的时候,忽然,母亲患了尿毒症,很快进入了长期的透析治疗状况,陷入窘境。

 

他家里还有双胞胎的两个儿子,妻子也不得不全职在家照顾家庭。他虽然挣钱多待遇高,可家庭负担太重,要经常请假去奔波。于是,高层领导在关键时刻,还是改变了主意,提拔了能力经验稍弱但更加年轻没什么负担的“少壮派”。

 

半生努力,最后也就输在了临门一脚。

 

这时候,如果父母身体忽然垮了,你真的需要考虑屋漏偏逢连夜雨,缺钱又下岗的风险。即便没有下岗的威胁,也可能在发展的道路上遭遇瓶颈。原本可以大展宏图,也会因为家有病人,变得谨小慎微,不敢创业、不敢裸辞,甚至还要忍辱负重。


讳疾忌医的父母不在少数

 

当我们进入职场后,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,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外地漂一代,几乎一年才能在节假日和老家的父母团聚一次两次。短短几天的相聚,其实很难发现父母在健康方面的漏洞盲区。

 

80后往上的父辈,大多是50一代。他们这代人,就身体健康问题而言,往往跟着感觉走,只要不疼不痒就算是没病,甚至把劳累算成锻炼,误认为自己身体底子好、经折腾。即便出现了不舒服、疼痛的感受,往往也是大病拖小病扛,自作主张去买几片止痛药吃吃,把忍受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,很多人相信“只有享不了的福,没有受不了的罪”的说法。

   

很多父母的内心里,其实住着的还是那个家里家外百战百胜的中年时代的自己,他们在病倒之前,是不认老不服老的。他们认为不会和那些踽踽而行病怏怏的老年人为伍。

 

就是在这样的意识驱使下,他们对医保政策、异地医疗报销等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和奇门遁甲般的政策语言,记不住也懒得听,甚至对看病难看病贵、摊上了大病是怎样的痛苦、怎样的价格惊人,都缺乏直接的感性认知。


 

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

父母不在,人生只剩归途

 

很多父母看到儿女为自己的身体奔波心力交瘁,囊空如洗又不得不放弃事业前进的机会,舐犊情深,心里难过也不免老泪纵横,一家人陷入悲哀和长叹。然而,这样的情况,我们应该反思和自责的是:为什么没有未雨绸缪“治未病”?

 

父母既然在健康管理和健康意识上欠缺,那我们就不要也不能指望父母自己忽然转变思想,自主自愿地跑去医院和体检机构检查身体,然后各种预防、各种保健。这个时候,就需要子女从所谓的“繁忙”中抽出身来,督促父母把体检任务完成。

 

父母越老,越像个孩子。他们掌握的知识、经验,放到今天,已然全部失灵。他们不懂互联网,不会摆弄手机,更不懂和电脑机器对话的语言。你要像教孩子一样去辅导他们。他们甚至比孩子还要难教。

 

父母老了,就是不懂,就是眼花耳背,不能像年轻人一样灵巧机智。到了这个年纪,其实心理对身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。


如果你能多陪陪父母,哪怕是最简单的,和他们一起吃吃饭,都会明显地改善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和被社会淘汰的悲剧感,父母爆发大规模疾病的危机就来得越晚,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时光就越长。

 

所谓孝心,其实就是耐心。除了耐心,更多的要在于关心。今天起,不做朋友圈的孝子孝女,也不要只做重阳节的孝子孝女。

 

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,父母不在,人生只剩归途。